“拜托,能不能动作快一点!”这句话应该听起来很熟悉吧。有些孩子的慢,是因为他有很细心的天生气质,凡事都慢慢进行,尽最大的能力完成。但有些孩子的慢,不是这样的!他们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,动不动就分心,这种是“先天型的慢郎中”。还有一种“后天型的慢郎中”,他们不仅容易分心,还习惯与成人唱反调,养成了一种“别人理当等我”的绝对自我中心习惯。
我们该掌握什么样的处理原则,来改善孩子慢条斯理、大人却急如热锅蚂蚁的窘境呢?
关于先天型慢郎中
关键词:改变环境
我任教的班上,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,名叫茱莉,她就是个先天型的慢郎中,很容易分心。不管做什么,只要周围的孩子发出声音,茱莉就会放下手边的事,去看他人在做什么。既然茱莉天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,我决定从环境着手。比如说,带这一群小孩去上游泳课时,我会把茱莉单独安排在最前面一间的换衣间,让她不受前方与后方房间小孩的影响,专心换泳衣。
当她问我为什么时,我会很诚实地告诉她:“这样你可以专心换好衣服,很快出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水呀!”这种诚实而正向的引导,比起“因为你不能专心”,更能帮助茱莉看见自己的努力有正向效果,从而增加了她专心完成那件事的动机。
关键词:分解步骤
把一件事拆成几个短步骤,很有效果,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去分析过程,看见结果。
比如说,当我要教茱莉拼字,就请她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,面向墙壁的教具架,从而隔离视觉上的过度刺激;离我近一些,我也可以鼓励和提醒她:“第一步,你要这样做。你看,你记得了!那下一步呢?”
除了蓄意安排环境外,我还给茱莉设计了一个“进度测知”表,让茱莉每做完一个拼字,就在格子里画上记号。这样,她自己就能记录下已拼完几个字,离完成又剩下几个字。这个“简陋”的表格,效果好极了!现在的她已经具备更强的自我驱动力,因为已完成的,可以数得出来;还未完成的,可以具体地看见还有多久能到达目标。
关于后天型慢郎中
关键词:具象感受
和茱莉不同,四岁的小莱虽然同样容易分心,却更以自我为中心。她吃点心时非常慢,当其他小朋友请她吃快一点时,她会大叫:“你很坏,你要等我,我想慢慢吃!”结果就是,她来不及做活动,来不及穿好衣服出去玩。
几周后,我看小莱已经尝到磨蹭带来的后果,便对她说:“这个时钟能帮你!想试试吗?当这根长针指到6时,就是你站起来收点心的时间。在6之前,你可以慢慢吃,到了6,就收点心,你一定来得及!”
诀窍就在,我用画笔在时钟上现在的时间点和“6”之间涂画了三角形记号,让她可以具象地追踪时针到达6的过程。这个方法有效极了!小莱成了自己目标的追踪和完成者,大人不用在旁边惹人厌地碎碎念。
关键词:制定流程
我还请小莱和我一起画张“回家流程图”,因为她在回家前总是慢吞吞的。我对小莱说,“我想第一步,我先轻轻地抱住你,跟你说再见。”
小莱画完这第一步后,我说:“接下来,你要先换鞋子、穿外套呢?还是先拿背包?你决定,然后画下来。”
就在小莱画完第二步和第三步后,我建议最后一格,画我们两人手牵手走向门外。
就这样,从那天开始,每到放学回家时间,我就拿起那张回家流程图,小莱欢欢喜喜地跟着流程图做,再也没有“挣扎”了!慢郎中,总是两败俱伤,但用对方法,急惊风和慢郎中是可以各退一步,和平相处的,关键就在:用对方法!(来源:重庆晨报)
再来看一个中国的案例:
催出来的慢性子很多家长对孩子磨蹭感觉很难办,今天慧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,她处理这个问题很有办法。杨杰,北师大教育学硕士,首批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。她很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,积累了无数“对付”小孩子的招数。先来看杨杰老师描述的一个家教故事。
一凡是个小学生,7岁半,他妈妈跟我诉了一堆苦恼:这个孩子太磨蹭,做作业的时候,中间容易分神,会停下来玩。如果说好全家一起出门,催促他无数次都无动于衷,直到大人开门下楼,他才匆忙去穿鞋穿袜子,嚷着让爸爸妈妈等他。
我和孩子的妈妈主要通过网络沟通,隐约感觉,其实孩子未必如妈妈描述的那样。于是,我就给妈妈“布置”了一个作业:接下来的一个星期,只观察,不催促,记录孩子做每件事情的起止时间。
妈妈通过记录,自己也认识到,好像孩子做得还不算慢。我感觉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父母身上,为了印证这个猜测,我提出要到她家里坐一坐,观察一下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方式。
一个周末下午,我去了她们家里,一凡和妈妈到外面接我,顺便在小区里买了个西瓜,妈妈让一凡提着,在这段不足百米的路上,妈妈提醒了他三四次,建议孩子用手托着西瓜,别摔了。
我在她家待了大约一个半小时,粗略地算了算,妈妈催促了他七八次,还不算提醒和指导。
我的猜测没错,孩子之所以这么慢,其实是父母催出来的。父母催一次不管用,就频繁地催,慢慢地,孩子学会了“屏蔽”父母的催促,催了他好几遍,他才如梦初醒的样子,然后做出一点小改变,平息父母的催促。
这个过程循环往复,孩子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惰性,凡事等着父母催,如果父母催得不急,他就认为不必着急,反正他们会继续催的。
一凡在父母的催促中变成了“慢性子”,来看看杨杰老师是怎么帮助他改变的吧。
和孩子约定,改变“慢性子”
改变像一凡这样的“慢性子”,办法很简单,就是停止这种父母积极、孩子消极的互动方式。父母不再催促他,和孩子做一个约定,对他提出要求,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。当然,前提是父母能控制住自己的催促欲望,学会观察孩子,并能判断出孩子的意图。